四川教育新闻网

新闻热线:4000-2300-35 QQ:516396333

沙河源小学校长 胡松涛(2)

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网站编辑  热度:℃   发布时间:2016-04-14
 

如源课堂,浸润成长


——以课堂文化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国家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实施了十多年。然而,课堂教学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制约着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

    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文化引领不够、突显不够。因此,建设先进的课堂文化,引领课堂教学实质性地变革,势在必行。

    成都市沙河源小学像一条河流,“源”远流长,“流”经了八十多年。“源”就是“事物的来源或根由”。在我校“善如水,知如流”河流文化特色教育的引领下,依托金牛区“成就学堂”,我们提出建设“如源课堂,浸润成长”的课堂文化。这里的“如”在古文中的解释为“到……去”,“如源”就是到事物的源头去,去寻源,探源,去探究本质。因此,我们的“如源课堂”就是建设一种“探究源头,回归本质”的课堂教育、课堂文化,并以此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动力之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性的培育奠定基础。

    近年来,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开源”,开了学校之源、课堂之源、探究之源、动力之源、学问之源这“五源”。

    其一,学生,是学校之源。学生,学生,学校因之而生。学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源头。因此,我校课堂教学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依靠学生来发展,形成生本课堂、主体教育。在为了学生的发展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树立学生发展第一的价值观。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依靠学生来发展方面,转变教师观、学生观。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探究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这样,开了学生主体之源,学生在能动性中浸润成长。

    其二、生活,是课堂之源。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脱离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和没有出路的教育。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都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生活之源,教学情境生活化,教材处理生活化,课堂练习生活化,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从生活到书本,生活成为源头;再从书本回到生活,解释生活,引导生活,提高生活,生活成为目标。这样,开了生活之源,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浸润成长。

    其三、情境,是探究之源。情境是浸润的场,是文化载体。我们的课堂教学,改“灌输”为“浸润”,不是直接和盘托出知识,而是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情境,通过语言、图像、活动等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把知识寓于情境中,把学生带入到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去探究,去感悟,去发现,去浸润,去成长。情境化的教学让学科本位回到了人的发展上。学生在情境教学的浸润中获得的不仅是真理,还有探究真理的能力。这探究真理的能力又是知识的源泉。有了探究真理的能力,学生就会不断探究发现出真理。

    其四、兴趣,是动力之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小学生的学习尤其需要兴趣驱动。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有趣的故事、游戏、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又使学生有高昂的兴趣,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有生活的源头活水,学习不再枯燥,而是意兴盎然;有情境的浸润感染,积极探究。这样,开了动力之源,学生在兴趣的浸润中成长。

    其五、问题,是学问之源。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小时没问题,大时没出息。有问题,才有收获。解决问题是一种进步,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进步。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一味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现象,把提问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初步的学问意识、初步的做学问的素养。学生敢质疑,会思考,学会了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效能。这样,开了学问之源,学生在问题的挑战浸润中成长。

    以上这些理念与做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文化源头。在这些涓涓细流的浸润下,教师、课堂、学生悄悄地发生变化。教育是一个浸润的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与河流文化具有一致性。源源不断,源远流长;涓涓细流,浸润成长。我校从“源”头入手,引涓涓细流浸润孩子们的心田和生命,打造有学校文化特色的“如源课堂”,变革着学校常规课堂教学。浸润,是“如源课堂”的基本方式;成长,则是“如源课堂”的效能体现。(胡松涛)




责任编辑:李雪娃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四川教育新闻网荣誉出品

行业合作:孙女士:028-85056429

手机:18780127311  邮箱:516396333@qq.com
联系电话:4000-2300-35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22号

Copyright © 2010 - 2016 四川教育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92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