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在线

热线:028-85056429 通讯员QQ群:197538807
投稿邮箱: 2629731537@qq.com

(教师荐书)太平小学蔡秀华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6-12

主持”书海苑“教师读书沙龙活动_副本.pnglBQ四川教育在线

    2001年踏上讲台,工作地点是村小,教学的科目较多,双班数学,3个班体育,1个班音乐,一周达28课时,深感工作压力大,教学课堂质量无法提升。后来,我们迎来了新课改。在课标培训中,我倍感读书的重要性。因此,我踏上了与书为伴的征程。lBQ四川教育在线

    那时,我工资不高,每月425元。2005年,开始扣住房公积金,工资不到400元。但我每月必定计划50元用于购报、买书。读《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班主任之友》、《小学语文教师》等专业性书籍,有时读《青年文摘》、《读者》和《智慧故事》等启迪智慧生活的书籍。lBQ四川教育在线

    读着读着,教学的观念逐渐转变了;读着读着,教学方式也变了。于是,开始将各种思考付诸行动,将各种实践一一整理记录。不善言辞的我,努力学着名师大家们将自己的所想所思,写成教育论文、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渐渐地,我养成了爱反思的好习惯。我从2005年至今,已写有20余篇论文、故事等,均获不同层次的奖,有省级的,有市级的也有县级的。2008年,被评为双流县青年优秀教师。2014年,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双流县优秀班集体。
    阅读启迪智慧,浸润心灵。学生阅读就更是重要。我教的班上,每期会收到我的阅读推荐单。我鼓励每一个孩子参与阅读,把先看班级图书,图书室图书,班级新书做为表现优秀的孩子的奖励。我给课间爱看书的孩子照相,将他们的相片传到班级群上,激励大家悦读。在关于孩子阅读的问题上,我不断思索,努力实践着,智慧的火花在脑中迸发。我写下了《阅读 ,悦读,越读》,获得了市二等奖。
    学生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我便利用家长会、家访、平时聊天等一切机会向家长推荐好书好报,比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知心姐姐》杂志等适合家长读的系列书籍杂志,以解家长的燃眉之急,让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
    今年,我作为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的具体负责人。我在杨成根校长和彭书元副校长的领导下,在教导处和阅读工作室出谋划策、通力配合下,开展了“1、3、1”“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开展模式,即“一主题、三条线、一月一展示”:以“徜徉书海•浸润心灵”为主题,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条线同时开展阅读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大型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三月开展了学生好书推荐大型活动,教师同读一本书,向家长发放《坚持亲子阅读,共享幸福人生》倡议书。四月主要开展了“畅游书海•倾听世界”读书节活动,“书海苑”教师读书沙龙活动第一期;五月开展了“书海苑”教师读书沙龙活动第二期,书香课堂之绘本教学课程初探,亲子共读视频展演。六月开展阅读黑板报比赛,整理班级学校 “书香校园”建设成果,评选学校的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家长。
    总之,我在阅读中成长,便爱上阅读——悦读,因此,竭尽全力阅读各种书籍。我坚信,阅读才能让我的人生更加落叶缤纷,多姿多彩!lBQ四川教育在线
推荐书目:《玫瑰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这样教语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和《给教师的建议》等
推荐理由:
好书推荐一:《玫瑰与教育》
    2009年,我有幸听窦桂梅老师执教《宋定伯卖鬼》。听后,我被窦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最近,我又读到了窦老师所写的《玫瑰与教育》。读着读着,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
    在铺天盖地的赛课、公开课、示范课中,我们看见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深厚的专业素养。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我们便潜意识地开始“超课”,仿效他们的一些做法。再看效果呢?往往只是短暂的精彩,却不能长久!什么原因呢?作为“当局者”的我们,往往都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只是以为自己的功底不够!
    当拜读窦老师所写的《玫瑰与教育》中的《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后,我顿时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不能在课堂挥洒自如,不仅仅因为自己的功底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专业自信、专业“自能”和专业自我。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存在,都是自己独特的存在!每个人受教育的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也不同。毫无思考的“超课”,只能让自己成为“四不像”,只能让自己成为一台“超课”的机器!因此,我们应重视自我剖析、自我建构;让自己有独特的教学技能体系;让自己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自我剖析:我是一个怎样的教师?从专业心态分析:我当教师的动机是什么?是让自己借着教师这一职业解决生活;还是让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获得更大的职业幸福感?从专业技能分析:哪些专业相关技能,我已经熟练掌握了?哪些我还比较薄弱?是关于班级管理心理方面的知识,还是研究教学课题的能力?接着,根据自我剖析的现状,结合自己的近段和长远目标,制定自己的阶段发展计划。长此以往,我们肯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教师,是一个具有“自我”的教师:有自己的教育观念、有自己的教学优势、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同时,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成为学会真诚地做人。心存感激,才能使高度修养的心灵结出果实,在低俗之辈中,你根本找不到它。你真诚,世界也跟着你真诚;你直率,世界也跟着你直率;你微笑,世界也跟着你微笑。那么,请越过习惯、世故、冷漠、麻木......心存感激吧!感谢父母。是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他们教会我们说话,走路;是他们在一次次的牵扶与放手中,让我们看到遥远的前方,让我们放飞理想。感谢师长。是他们教会了我们一、二、三和人、口、手;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鸿鹄之志哉;是他们让我们学着夸父一样去追逐理想;是他们让我们抛却了愚昧,学会了思考!感谢兄弟姐妹。是他们让我们体会到了血脉相连的亲情,摆脱了孤独;是他们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与人相处最基本的方式方法;是他们让我们在沙漠中看到了一片绿洲!感谢朋友。是是他们让我们在快乐开心时,更加平添了一份喜悦;是他们让我们在孤寂无助时倾诉、依赖,看到希望和阳光!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人。是他们用温暖的话语,智慧的提醒,让我发现生命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感谢接受我帮助的所有人。是他们让我们把心中的善良、感恩得以延续,把握自己获得的人生体悟、教育理念、业务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一句话,要学会感恩,要真诚地对待别人!懂得关怀,获得朋友;懂得开心,获得轻松;懂得遗忘,获得自由——就能是你心中盛满阳光!
    另外,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学会必不可少的写作,学会整理自己的教学情绪,教学措施、教学管理等等!当窦桂梅老师开始真正写作时,也曾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又是很“蹩脚”;甚至也会有种羞耻感,产生永远与笔告别的念头。她的这种想法,想必我们大家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如此,好在我们的记性都不是很好,过不了多久,又在那儿将文字当成车马炮,调兵遣将,操练起来。时间长了自己才会觉得练笔养成了习惯,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知道自己小有长进。练笔就好比开花,没有一定的时间和力量,是不可能让一瓣一瓣的花朵展开自己的面容,以为刚一动笔就能一鸣惊人,那或者是天才,或者只是妄想罢了。直到后来读了鲁迅先生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心里才颇得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多写,不想写的时候硬写,养成一种习惯。但是写的时候必须牢记这样的原则:有话必说,无话不说,心口如一。自己可以经常激励自己,生命的能量释放就好比开花,意志是根。当学习毅力足够强的时候,写作不仅是一枝先报春消息,还会创造出万紫千红次第开的欣欣景象。反之,将走向萎缩,枯槁,甚至死亡。写作,记录着我们教育生命的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想要做好教育首先学会写作,写什么,写自己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写自己的心得,哪怕一条,一句话,都是总结,都是突破,都是小小的成功。通过近段时间自己的写作论文、写下水文章,渐渐地我也发现自己的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虽然,论文只在成都市得过一等奖,但我知道这都是平时爱写的功劳!老师们,赶紧抓起笔写吧!
    总之,我们教师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中学;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中思,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让自己的“思想风筝”在自己的蓝天上空自由飞翔!
好书推荐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这样教语文》和《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以书为师,一路光明
    一晃我已经执教了十年的语文了。回顾这十年的艰辛历程,有苦也有甜。尽管刚开始教学时毫无经验,我没有畏难;尽管有时任务很艰巨,我没有退缩;尽管有时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我没有放弃;尽管有时家长不理解,我没有沮丧,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我相信我能迎来“语文的春天”。因为,我以书为师。
照本宣科,邯郸学步
    刚从教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只知道照着教参,拿着教案就照本宣科地讲起来。听了别人的公开课,看着哪个环节,哪种方法在课堂上效果好,就直接“拿来主义”了。今天,学学张老师的学法指导,明天用用李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也不管本班学生的学情如何,更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这个时候,教着一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教这本书。对语文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怎么样把一篇课文的内容上完。一次,无意间看到一本《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第六感很好。借回家,认真拜读。书中,谈到语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各种体裁的文章的阅读策略。我若有所悟。一次公开课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那次我上的是《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上课时,学生读几遍课文后,我问:“小朋友们,雪地里有哪些小画家呀?”生:“有小鸡,小鸭,小狗,还有小马。”“它们画了些什么呢?”生纷纷回答。“小鸡画竹叶!” “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 “小马画月牙!” 我又接着引读:“他们本事特别大,他们——”生接着读:“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然后,我学着别的老师顺便仿写起来,便问:“你们想想可能还有哪些小动物出来画画了?画了什么呢?”生1:“小鸟画梅花。”生2:“小猫画枫叶。”生3:“大象画枫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画家”和“作品”根本没有意向联系。有的甚至把“冬眠”的动物请出来画画了,说:“松鼠画月牙。”我急得只知道纠正:“不对,不对。小鸟应该画竹叶。小猫应该画梅花。大象应该画饼干。松鼠冬天不会出来、、、、、、”。整个仿写过程中,我不知所措。课后,我开始思考:我的课堂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别的老师的教学怎么就没有出现此种状况呢?前思后想,左思右想,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次,在锦江小学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座,我有所顿悟。下来,我买来于老师的《我这样教语文》,读完茅塞顿开。课文该怎样上,取决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老师解读的深度决定了文本价值体现的深与浅。是啊,别的老师在仿写之前,还做了两项工作呀:第一、利用课件,老师引导孩子们观看了动物们的脚印。这样孩子们就意识到“画家”和“作品”是有一定的意向联系的。第二、老师讲解了像青蛙这种冬天休眠的动物是“冬眠”动物,还给孩子介绍了有哪些动物是“冬眠”动物。而我解读教材的时候只指向了课文的“内容”,只想着让孩子们读熟课文内容,却没有想到动物的冬眠,孩子们是不太了解的;也没有考虑到“画家”和“作品”的逻辑关系。没有解读到这两点,当然,我的仿写教学就出现乱子了。
    这以后,我学着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别人这样设计,他是怎样解读课文的?我还可以怎样解读?今天的课堂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好,是因为我解读到了什么? 今天的课堂效果为什么会不理想?我又没解读到什么?渐渐地,我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困难重重,学思开道
    随着听公开课的增多和不断地思考,“文本解读”之路变得更加困难重重。公开课上:有的老师特别注重朗读,一段话会在他的引领下,反复读几次。有的老师特别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一段后,就让学生按照此法自学再汇报。有的老师注重抓住一些课文的空白进行想象表达。为什么这篇课文要这样上,那篇课文要那样上。他们究竟是怎样解读文本的?课文究竟该如何上?文本究竟该怎样解读。我的心中充满了许多的困惑。我就经常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名师课例来学习,不断地琢磨。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话,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廓清了语文的边界。即:“内容”是第一边界,“涵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要想自己的解读文本的能力达到第二边界是需要不断实践的;要想达到第三边界,更是需要有对语言文字有极强的敏感性的。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是不可能解读好文本的。因此,我不断学习着,坚持思考着,努力尝试着。渐渐地,我开始对文本解读有了些自己的要求:不仅要解读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还要学着从“赏者、编者、教者、学者”四个角度解读文本。
    教材编者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语文教材的每一册、每一组、每一课,在每一课中除了课文还设计了插图、生字表、各种习题等等内容,这些合起来成为教材。吃透教材,就需要教者和编者借助教材展开对话,了解编写意图,明确教学内容。
    我在教学时,也时常做一些尝试,尝试着找出课文中关键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因此,我拿到一篇课文后,先反复读课文,不断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用什么形式来写的?接着,再看教参明确编者意图、单元训练点;看教案;查学情;验证、修改自己的解读。比如:在上《美丽的武夷山》时,我结合单元训练点把句子写具体,尝试着让学生仿写句式:“——真——,——得——”。在上《小镇的早晨》时,我结合学生不会应用“目不暇接”和词汇匮乏,带领学生仿写:“水果店摆满了各种水果。那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香蕉,紫莹莹的葡萄,圆溜溜的西瓜,毛茸茸的猕猴桃,......真叫人目不暇接。”在仿写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目不暇接”,积累了短语ABB的形式。
学思不止, 一路走来
    在长期的学习和思索中,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语文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就是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承载着“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汲取养料,促使持续发展”这三大功能。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文本解读,究竟我所解读到的,哪些内容是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哪些内容纯粹是在应付应试教育。
    经过反复思考,我发现,自己的一些解读,还有很多是为了应试,而不是给孩子们最好的语文养料。2014年,双流教研员为语文老师推荐了一本《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又让我明白了:应将自己的解读尽量去粗取精,尽量以“文本最核心的价值”为中心,引领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走进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最能代表作家风格的表达形式或文体最突出的表达形式。如:《一个苹果》表达的是战友之间的团结友爱。以“战友情“为中心,我引领学生找出连长、运输员等人需要苹果的相关句子与描写苹果的句子反复链接读,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和分吃苹果的句子也反复连接读,凸显“需要吃”与“不吃”的矛盾,凸显“能吃一二十个”与“八个人分吃后还剩大半个”的矛盾,想象每个人“让苹果”的心理活动,进而深层次地体会战友情。又如:说明文《生命与水》的第二段中“大约、左右”等词,表达准确,语言严密。这是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点。我引导学生将原句和去掉这些词后的句子进行对比读,比较哪句好。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段说明文字写一种事物,学习表达准确,语言严密。
    总之,我在学习中思索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文:在掌握内容的同时,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平台,使学生在“得意”中“得言”。 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文:融语言表达、思想熏陶、思维训练为一体。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的教学能力还比较弱,但我相信,只要我以书为师,我的语文之路定会一路光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由四川教育在线网整理发布

最火资讯

网站简介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10 - 2021 四川非凡魅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9259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25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850号 川广审批准字[2019]1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川网文〔2022〕3363-03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200029
广告联系QQ4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