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在线

热线:028-85056429 通讯员QQ群:197538807
投稿邮箱: 2629731537@qq.com

(教师荐书)太平小学左琴

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6-12

左琴老师参加手拉手活动_副本.jpgrH7四川教育在线

    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5年的教育生涯里,我越来越深地认识到,师德乃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标示,要想师德修养贯穿于我们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就必须不停地看书,坚持学校的校训:学美童心,墨润太平。在这方沃土上,我不断追求,以真情孕育桃李,一言一行中塑造着师表形象,一点一滴中诉说着教师的平凡却不平淡,钟爱着教育,享受着教育的快乐和幸福!rH7四川教育在线

一、用书籍润泽孩子的心灵
    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的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读书,能使教师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智慧的言语,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生,从而使教师思考人生,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读书,是教师可贵的生活品质,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在教六年级的时候,班里几次发生丢东西的事儿,有时是一块橡皮,有时是一本书,有时是一盒牛奶。面对现状,我又着急又上火,花了几周的时间,费尽了心思,才把事情弄清楚,竟然是班上一个平时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的孩子,眼看着孩子被自己的错误而打倒,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快乐,真担心曾经的错误会在他幼小稚嫩的心灵上留下可怕的阴影,影响他今后的成长。得让他重新树立起自信,抬起头做人哪!
    作为老师,出于保护孩子,自然会在全体同学面前隐瞒事情的真相。但是也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我组织孩子们一起阅读了《偷东西的小孩与他的母亲》,并且带着孩子们一起讨论了故事的寓意,孩子们也充分认识到了偷东西的可耻和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用书籍谱写对教育的忠诚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学习行为,也是挖掘学生学习语文潜能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好切入口。倡导学生的阅读,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地投入到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去。教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诚如新课程标准列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你自己没读过,你又何以去指导学生?你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因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三、用书籍努力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的阅读就具有更特别的意义,因而不能不被关注,因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关系着我们的未来”。教师不读书,不思考,如何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方可为师。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学习者。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必将有赖于永不满足的读书实践。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确立终身读书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所以,我总是不断地给孩子们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籍,比如《绒兔子找耳朵》《我们去看海》《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等,让他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吮吸其中的雨露和精华,充分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和乐趣。
四、用书籍自塑新时期师表形象
    老师的形象就是一种语言,它可以告诉任何一位教师、同学与家长,这是一个优秀的、值得信赖的班级,并同时把对班级的期望与骄傲带给他们。
    因此,我努力地利用课余的时间,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在这些书籍中,我明白了,师爱是阳光,要为学生的心灵成长负责,尤其要爱那些让人觉得不可爱的学生。
    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转变,已然让我感受着为师的幸福,更深刻地认识到,让孩子爱上阅读,可以塑造学生的品行;用自己爱看书的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rH7四川教育在线
 
推荐书目:《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好课是这样磨成的》
推荐理由:
好书推荐一:《听窦桂梅老师评课》
    刚开始踏上讲台的时候,我是“战战兢兢”的,所以在语文上写得满满当当的,总觉得到处都是重点,都应该教给学生,导致老师累,学生也累;两年后,我是“如临深渊”的,对于教材的把握有了一定的看法,但又觉得评价的语言出了很大的问题;现在,我是“如履薄冰”的,学生的素养、德育的渗透,将会最终落实到老师的身上,这么大的担子,绝不能在我这里断了。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必须要沉下心来好好学习,才能学有所得,静下心来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还没读完我就感觉到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朗读指导落实到标点 学生错误及时地纠正
    在我平时的课堂上,有很多的地方都会对孩子进行朗读的指导,比如如何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情感,高兴的,悲伤的,愤怒的等,但对于标点符号如何朗读相对来说比较少,看了窦老师对《三袋麦子》中的点评,我明白了,在指导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到标点符号,这样孩子们才能明白为什么这里会用到顿号、破折号等,对于孩子语感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
    对于孩子在课堂上犯的错误要及时地进行纠正,因为课堂的学习总是能够长久地保持在孩子的脑海中,比如在对孩子评价的时候,就不能一直用“好”“不错”这样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语,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回答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让孩子知道回答的好在哪里,回答的不好在哪里,又应该如何思考。当然,纠正孩子的语言一定要委婉,要让孩子们觉得如沐春风,不能过于严厉,应该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二、解释词语要联系语境 优秀老师需不断积累
    窦老师认为,在解释词语的时候,最好能够将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孩子们就能够深切地体会并联系实际来理解。我们班这学期实行了一种不同的听写方式,就是不再念词语,而是念词语的意思进行听写。刚开始的时候效果不太好,孩子们总是记不住,后来慢慢的就有了变化,孩子们现在基本能够通过意思辨别出词语了,也借此掌握了很多的近义词,会用近义词来解释词语了。比如,我在教学《早发白帝城》的时候,说到李白特别想回家,都已经等不及了,这个时候就有学生脱口而出,“迫不及待”。
    优秀的老师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精心准备的一样,他们能够做到堂堂课都像公开课一样精彩。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刚进校的时候,当时听了高洁老师的一节讲评练习册的课,具体讲的什么内容我已经忘记了,但是那堂课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了,以至于让我有一种感觉,原来习题课还可以这样上,并不是简单地就答案讲解答案,而是要让学生明白出题者出这个题的意图在哪里。再比如,袁长秀老师执教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让我感受到了上课时的激情必须饱满,足以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当然,学校的优秀教师还有很多,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于文本的把握精准而深刻,对于课堂的语言凝练而干脆,对于课堂的应变敏锐而智慧……
    窦老师的评课让我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她在指导课的时候非常具体,并不是大的宽泛的概念,而是连哪一个步骤应该如何修改都给出了建议,让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窦桂梅老师正是这样将她的思想传递给我们每一个人。
好书推荐二:《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执教《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一、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二、“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这是崔峦老师在去年宁夏会议上说的,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高。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第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比如教《月光曲》这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侧重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薛老师的教学重点是重在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老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何运用。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老师的这个课例: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教师教什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我们的语文课,核心是阅读,主线是阅读,然后由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添加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添加什么实践活动,添加多少实践活动,都是老师的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规定,这是我们课程设计很大的不合理。
三、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呢?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比如,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称赞》这篇课文。如何称赞别人,怎么让学生去实践呢?教师设计了让几位同学朗读刺猬和小獾的对话,然后要求学生来称赞这几位同学,思考对朗读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朗读不怎么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评价谁称赞得最合适。这是一种语言交际规则的教学,“学习如何得体地称赞别人”肯定要比“理解称赞的意义”更加符合语文课的教学任务。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比如设计《桥》这篇课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同学想,前面如果点出他们是父子关系,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你读一读,现在这样写了,有什么好?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课文最后揭开悬念,能够增强文章吸引力,有悬念感。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老师另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结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修改,最后揭开谜底,这篇文章该怎么改?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这样就把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操练了一下,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这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
    第三,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的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
好书推荐三:《好课是这样磨成的》
    这学期在学校读书活动的引导下,我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好课是这样磨成的》这本书,如获至宝,相见恨晚,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通过实录和过程叙述,以情景和细节再现了名师课堂,既有众多一线教师对名师经典课例的思考、赏析,又有名师们自身对课例的教学反思,启发老师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来的好课。读着那一节节经典课堂案例,好似在饱尝美味佳肴。品过以后,我发现每个课例都有独特的色彩、丰富的内涵,每位名师都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广阔的教育视野。
    综观这些经典课堂,我觉得好课都是有个人特色的。有的老师重语言文字的玩味,有的重人文熏陶,有的重情感的调动,有的重课堂对话的展开……各具个人特色,都有着自己的风格,是他们多年,甚至是几十年教育艺术的积淀。我每看完一节名师们的经典课例,无不被这些老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所折服,无不被他们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所迷住,无不被他们在课堂上那处事不惊,化险为夷的教学智慧所佩服,无不被他们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所折服。看他们的经典课例,如同观赏一场高品位的出色演出,既让人精神愉悦,又让人回味无穷。可以这样说,学习他们的课例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我想,这些名师的课之所以每次都能上得出色高潮迭起,每次都能取得成功,除了跟他们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关之外,更在于长期以来他们善于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以及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磨练自己的教学,从而不断积累上好课的经验。读完这本书,我的体会是要想上好课必须要从以下几点磨炼自己:  
1、注重课堂细节,彰显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智慧往往表现在教学的细节中。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名师们的大智慧。从该书的第一编“品味细节的精彩”中,我体会到了原来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细节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名师的经典课堂无一不是由一个个经典细节构成,细节犹如山有小口,但一旦走进去,就别有洞天。
    比如,特级教师祝禧在教学《牧童短笛》一课时,指名学生“信口哼”,可这位学生感到很尴尬,哼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祝老师灵机一动,对他说:“因为你站在这里,我们都盯着你,你感到不自在,只要你坐下,肯定感觉不一样。”然后示意学生坐下,转向全体学生,说:“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来当一回牧童,你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信口哼吧!”那位学生如释重负地坐下,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美妙的童声,那位学生也情不自禁地随着大家哼唱起来。接着,祝老师问同学们信口哼的感觉,结果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正是牧童的生活啊,是多么令人向往啊!这一教学细节之所以精彩,在于两点:一是“说意思”也好,“找感觉”也好,都是立足于文本,问题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牧童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二是起立的学生竟然在公开课上一言不发,这样的举动实在是给祝老师当头一棒。
    如果继续启而不发,不但让学生尴尬,也让老师无奈。如果让他就此坐下,那么整堂课就黯然失色、毫无趣味了。可没想到祝老师的一番精彩的过渡语实在是妙!它不但巧妙地化解了课堂上的尴尬场面,而且顺理成章地回到了文本的解读上。祝老师的高明在于既保护了学生的脸面,又紧扣了文本的主题,这样的教学机智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可见,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课,要想上课取得成功,我们就要关注细节,灵活应对。  
2、 认真钻研教法,灵活运用教法。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痛苦,我们怎样才能破茧而出?教学活动永无止境,怎样创造“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功效”的教学方法,是名师高人一筹之处。研究教法,活用教法,这是我们上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苦心寻求激发学生爱好的手段,教学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就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所以,作为教师要想上课取得成功,我们就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博采众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教法,做到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3、教学反思是教师前进的车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反思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叶澜教授也曾这样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在第三编中,“经典课堂反思与升华”带给我的是名师的课堂实录及反思。如何反思,如何提升,如何继承优秀经验,如何总结失败教训,名师们娓娓道来,他们的心得与做法对我有很大启发,启发我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的好课,同时,也让我感觉到在以前的工作中,我虽然有过反思,但从来没有很认真地把它当成一项工作去执行,只是在头脑里想想就过了。
4、课堂导入巧妙、新颖,也是上好一节的关键。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确实,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可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语,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比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小珊迪》一课时,是这样精彩导入的:王老师用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寻找工作连连遭受拒绝的故事导入课文,并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原因。学生很有兴趣,纷纷猜测,急于知道这个留学生被拒绝的原因。但是,王老师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行读课文,从文中的小珊迪那里找答案。王老师讲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的品行和文中小珊迪的品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又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与升华;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故事中的道理。众多名师也都非常注重导入这个环节。他们用心、用情打造的一次次精彩导入,不仅成就了他们的精彩课堂,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5、拓展知识是上好一节的具体体现。  
    在名师的经典课例中,每一节课的教师都会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他们在“拓展延伸”环节安排了“写一写”,或安排了“说一说”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就拿特级教师朱柏峰来说,他在教《词串识字》一课时,教完两组词语后,朱老师随即拓展知识,用“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有( ),有( ),还有( )……我最喜欢( ),因为( )”的句式,让学生说话。学生说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学过的词串再现和运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认识、了解了更多表示鸟类的词。恰到好处的拓展知识在我以前的教学中,是做的比较欠缺的一方面,以后一定努力。  
    总之,上一节好课是有诸多方面因素的,好课都不是一次成形的,都要经过教师们的精心打磨。其实,通过学习名师们的经典课例,我觉得名师就像手电筒,辐射出精华,照亮更多的教师,影响更多的学生,这使我们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名师们的精华,更加努力向他们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管理员  由四川教育在线网整理发布

最火资讯

网站简介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10 - 2021 四川非凡魅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9259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25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850号 川广审批准字[2019]1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川网文〔2022〕3363-03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200029
广告联系QQ4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