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在线

热线:028-85056429 通讯员QQ群:197538807
投稿邮箱: 2629731537@qq.com

(教师荐书)华阳中学张贵平

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6-16
    有则材料很有意思,在公元70年后就失去祖国、四处流浪、寄人篱下的犹太民族,二战后才建国的以色列—每4500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平均6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在全美有影响的名人中犹太人占100多人、100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中50多人为犹太人、全美大学教授犹太人占1/3、全美律师犹太人占1/4、美国百万富翁犹太人占1/3、全美文学戏剧音乐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正因为重阅读,犹太民族才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这样的影响人类的思想巨匠。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时光如流,在基础教育的时空穿梭近30年,伴我度过多少年年岁岁,陪我走过多少岁岁年年的,相依、相聚、相伴、相亲---不是头上的点点光环,因为荣誉只属过去;不是桃李满天下的那份自信与骄傲,因为育人是教育者的责任;不是生活中的有鲜花相伴的快乐,因为悲欢离合是生活的元素,而是给我力量、让我一次次固守灵魂的生活必需品,那就是---阅读!
--我的阅读比较宽泛
    我的阅读大体分几个系列:一是教育书目,如《学习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学行为指南》、《现代课程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人格与学品》、《教学策略》、《中学生心理学》、《课程论》、《教育新思维》等。二是学科教学参考的理论书籍,如《国家学原理》、《中国哲学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中国数文化》、《宪法学》等。三是文学类书籍,如《资治通鉴》、《中国文学史》、《群书治要》、《论语》、《诗经》、《尚书》、《简爱》、《战争与和平》、《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狼图腾》、《纳兰词》、《人间词话》、《中国词美学》及莫言的系列小说等。四是史书,如《20世纪中国史纲》、《台湾史纲》、《抗日战争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文学史》等。五是人物传记,如《毛泽东传》、《邓小平传》、《武则天传》、《斯大林传》等。六是学术书籍,如《人性论》、《政体论》、《人论》、《道德情操论》、《国富论》、《货币利息通论》、《战争论》、《正义论》、《权利论》、《命运论》等。七是现实政论书籍,如《供给侧改革》、《法治热点面对面》、《全面小康面对面》、《邓小平谋略》等等。
---我视阅读为人生一快乐
    如苏轼语云:“书富如海、百货皆有。”开卷有益、福慧双修。读书之味宛如陈年之酒,愈久韵味愈绵长。读书可以是五官齐动、琅琅上口,亦可是停下脚步凝神倾听,亦可是翻开发黄的古卷慢慢品味心灵的律动,亦可是高声朗诵感悟美的心跳,亦可是去掉尘世的浮华抚慰自己梦幻的心房。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自高。”徜徉书山、荡浆学海,真人生一乐也:翻《辞海》有问必答、无师自通、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啃《史记》思接承千载、神通万里、情系苍穹、志贯长虹;陪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随毛君“看万山红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神交器宇轩昂雄姿英发的潇洒周瑜,神会诚心见天义薄云天的关公云长,再晤料事如神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亦可拜望雄才大略、运转乾坤的唐宗宋祖…..读书,为书中人物感慨万千、击节称好,为书中情节感染熏陶、荡气回肠。读书,可聆听先哲教诲、振聋发聩;可将孤独化为尘封记忆的锁,可把寂寞演绎为千古绝唱;点燃智慧之灵、点化受煎之魂,让我们思想深邃、烦恼皆忘;使我们精神振奋、志在四方;读书,涤沙捻金、寻章摘句,一则美文如品琼浆、一段佳文使人如临秋水、神清气爽,字跃纸上、思维纵横驰骋,美哉、读书,快哉、读书。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华章”,的确,读书快乐、快乐读书!
---我把阅读当成灵魂的修炼
    《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言:“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孟子曰:“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在我国社会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也不可能自誉为道德崇高者或曰“圣贤”,但读书人总得捍卫人类最后的最后屏障的“道德底线”,面对人生的困惑、迷失、焦虑,阅读不仅能够弥补知识、认知方法存在的缺陷,多分理性少些不成熟的观点,多份高洁,少些 “惊世骇俗”的观点。无论多少风雨,步履总会从容;无论多少辛酸,心灵自有呵护自我的绿洲,在一次次与大师心灵深处的约会后实现灵魂的蝶舞,去掉烦恼、减少忧伤,为理想施肥、为信念培土,头枕千年沧桑,自由地穿越时空任思绪飞翔!
---我把阅读当做进步的阶梯
   因为多了些阅读,教学工作有创新但绝不跟风:时下课堂遍刮“讨论风”、“合作探究风”,“课件轰炸凤” 等,我能够吸纳其长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风骨,遵守教育的良知。30年,我在高三一线耕耘近24年,把成千上万的学子送入高校。
   因为阅读我多了反思,提升了自己的境界与心怀,多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自我慰藉。送走了生活中无数坎坎坷坷、淡定了红尘中一切喜怒哀乐。
   因为阅读,我在成长中书写自我:亲亲阅读、实实教学,我曾被评为“双流县名教师”、“双流县优秀教师”、“成都市优秀教师”、“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市特级教师”。
---阅读让我留名、润泽我心
   因为阅读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我完成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影响高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研究结题,自己有六篇文章编入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丛书中,为学校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做出了默默奉献。
   我整理了10多本读书笔记,编写了《高考复习讲义》3本教辅资料,由大众文艺出版社、新疆少儿出版社出版。我在全国教育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有20多篇文章获省市级一二等奖。
1.《学习论》 施良方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的哲学基础》 石中英 邓敏娜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教学行为指南》  时绎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现代课程论》 钟启泉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5. 《外国教育经典解读》 单中惠 朱镜人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6. 《中国教育经典解读》 田正平 肖 朗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7.《人格与学品》 宋 祥 著  长春出版社
8.《教学策略》 李晓文 王 莹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9.《中国文学史》 龚鹏程 著  东方出版社
10.《鹏程问道》  龚鹏程 著  东方出版社
11.《国家学原理》王海明 著  三联书社
12.《南京大屠杀》张纯如 着  中信出版社
13.《群书治要》  魏征   著  中华书局
14.《世界秩序》 基辛格  著  中信出版集团
15.《20世纪中国史纲》 金冲及 著 社会科学出版社
16.《积极心理学》 王 彦等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17.《教育新思维》 胡东方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8.《苦难辉煌》 金一南 著  海峡书局
 
 
推荐书目1: 《外国教育经典解读》
书名:《外国教育经典解读》
主编:单中惠  朱镜人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目录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约前370
[古罗马]昆体良:《雄辨术原理》96
[法]蒙田:《论对孩子的教育》1580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
[英]洛克:《教育漫话》1693
[法]卢梭:《爱弥儿》1762
[瑞士]裴斯泰洛齐:《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
[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1826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1835
[英]斯宾塞:《教育论》1861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1936
[苏]马卡连柯:《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1938
[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
[美]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
[苏]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
[法]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1970
[法]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70
[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1971-1984
[联合国教科文]富尔等:《学会生存》1972
[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1975
[苏]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1982
[苏]阿莫纳什维利:《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1983-1987
[美]加德纳:《多元智能》1993
[美]派纳等:《理解课程》1995
[联合国教科文]德洛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
内容简介:
    《外国教育经典解读》选取了27位外国教育名家的教育代表作,在时间上跨越西方古代、近代、现当代三个历史时期,在地域上涉及欧洲、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在内容上包括教育理念、儿童发展、课程教学、教育技巧、智力培养、道德发展、教育评价、教师使命、教育管理、校长职责、国际合作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教育经典的阅读,可以使我们教师更加有文化和教育的涵养,更加理性的思考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
现以书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为例
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2)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3)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4)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5)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6)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恰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8)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二、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9)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是。
三、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采取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11)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因此,他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常年做班主任工作,并天天坚持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说:“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如果今天去区里开会,明天就得补上,听四节课…,如果我在一年中没有听过一位教师的至少15至20节课,我就会对他毫无了解。”他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他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教育。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了解研究儿童,定期举办了研讨会,就某个学生的情况实行教育会诊。他本人亲自搞调查,作记录,深入研究了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试办了一个6岁入学的预备班“快乐学校”,从预备班到一年级,再连续跟到十年级,一直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跟踪观察和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培养和工作激情。三者不可偏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反对校长自己不动手而分派别人东拼西凑,然后加以“剪辑”的做法,也反对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到年末临时搞突击的做法。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直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
    《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一书由单中惠教授与朱镜人教授主编,精心选取了27位外国教育家的代表作,其中包括: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文艺复兴时期蒙田的《论对孩子的教育》,17世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洛克的《教育漫话》,18世纪卢梭的《爱弥儿》和裴斯泰洛齐的《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9世纪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陪儿的《人的教育》、第多斯惠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以及斯宾塞的《教育论》,20世纪前半期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蒙特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马卡连柯的《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以及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0世纪后半期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柯尔伯格德《道德教育的哲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派纳的《理解课程》以及富尔的《学会生存》和德洛尔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教育名篇。
对于教育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及其主要的代表作、教育理论、贡献,我们没有理由一无所知。大家应该知道,如果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创新,而教育理论的创新就必须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为了使自己真正意义上了解教育上的巨人是谁?他的肩膀在哪里?我推荐大家研读这本《外国教育经典解读》吧!
温馨提示:
《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与《中国教育经典解读》是一部系列书,可以说是一部典籍,此书真正可以作为教师案头的工具书。百翻为新!
ACV四川教育在线
推荐书目2 《教学策略》
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学策略》
作者:李晓文,王莹 编著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8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教学策略的内涵
第二节 教学策略的形成
第三节 本书的构思和编排
第二章 教学目标的决策
第一节 教学目标决策的理论思考
第二节 教学目标领域
第三节 学习类型与教学目标分类
第四节 教学目标的陈述
第三章 形成认知结构的策略
第一节 认知研究与教学策略
第二节 认知的发展建构
第三节 形成知识的认知结构
第四章 促进信息加工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信息加工的研究观点
第二节 培养信息接收能力
第三节 形成高效的知识表征
第四节 促进问题图式的形成
第五节 促进学习的主动调控
第五章 教学模式的选择性策略
第一节 教学模式一教学策略体系
第二节 以信息加工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以探究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
第四节 以反馈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
第五节 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
第六章 课堂教学的指导性策略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第二节 课堂小组讨论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第七章 促进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对自我发展的认识
第二节 促进现实的自我调控
第三节 在积极的集体交往中发展自我
第四节 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
第五节 积极扶助问题学生发展自我
第八章 因材施教策略
第一节 学生差异与因材施教原则
第二节 认知风格与教学策略
第三节 成就动机类型与教学策略
第九章 课堂教学的管理性策略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与课堂管理
第二节 课堂管理的一般策略
第三节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性策略
第四节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内容简介: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课教材。本书立意新颖,材料丰富,理论联系实际,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修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本书共分9章,重点阐述了教学策略的概念、作用、重要教学策略理论以及在教学环节中使用教学策略的方法。
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其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
教学策略主要特点:
    1.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业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
    2.结构功能的整合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也就是说,教学策略不是某一单方面的教学谋划或措施,而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合理构建、和谐协同。
    3.策略制订的可操作性:任何教学策略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而制订的,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它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这就要求教学策略必须是可操作的。没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任何教学策略都应该是针对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具备相对应的方法技巧,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策略就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的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且可以转化为教师的外部动作,最终通过外部动作来达到教学目标。
    4.应用实施的灵活性:教学策略不是万能的,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任何情况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策略与教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对不同的学习群体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5.教学策略的调控性:由于教学活动元认知过程的参与,教学策略具有调控的特性。元认知表现为主体能够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监控认知活动的进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维持和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的元认知就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调节,教师能够根据对教学的进程及其各种要素的认识反思,及时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的进程及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推进教学的展开,向教学目标迈进。
    5.策略制订的层次性:教学具有不同的层次,加涅把教学分为课程级、科目级、单元级和要案级四种水平。不同的教学层次就有不同的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另外,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之间尤其是相邻层次的教学策略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策略可分解为低一层次的教学策略,指导和规范低一层次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基本类型 
    产生式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替代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生生互动基本上是一种对称性交往。在一个学年段的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相近,是在一个对等基础上的交往,交往是平等互惠的。以合作形式进行的学习称之为合作学习,以竞争形式开展的学习称之为竞争学习,以个体形式开展的学习称之为个别学习。而小组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的一种基本形式
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竞争与合作是人际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竞争与合作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人际相互作用中个人实现目标的手段。在某一具体活动中,参加者选择哪一种手段依赖于环境和个人自身的不同因素。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⒈教授法(讲授法):教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助以板书、挂图、投影等媒体向学生传递语言信息的方法,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缺点则是学生比较被动,师生都难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个别差异也很难全面照顾。
    ⒉演示法:演示法是指在、借助实物、图片或使用投影、电视、电影等手段,将要感知的过程或要学习的技能记录下来播放、演示,通过不同形式的直观化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或在已有理性认识的情况下,再通过感性材料深化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等,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因而其逼真程度和直观程度更高。
    ⒊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切磋,从而相互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师生交流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⒋训练和实践法:训练和实践法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同类任务,以增加技能的熟练程度或增加新能力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设学习者在练习之前已基本掌握了与某种训练有关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现代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习者创设逼真的学习和实践情境,使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练习和实践。
    ⒌示范模仿法:示范模仿法是以教学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有效地获得某种技能的方法,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防止学生机械、盲目地模仿,一般教师在示范时要给予适当的讲解,将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对技能的学习。
    ⒍发现法:发现法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认为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学生自己成为发观者的方法。
推荐理由:
    《教学策略》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它是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讲授全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写成的,以期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课教材。《教学策略》立意新颖,材料丰富,理论联系实际,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修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教学策略》共分9章,重点阐述了教学策略的概念、作用、重要教学策略理论以及在教学环节中使用教学策略。
温馨提示:
    《教学策略》对年轻教师可以帮你进入策略的殿堂,对中年教师可以作为革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参考书,此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建议教师一阅为快!。
ACV四川教育在线
推荐书目3  《积极心理学》
书名:《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
作者:【美】C.R. 斯奈德 沙恩•洛佩斯
翻译:王彦,席居哲,王艳梅
目录:
第一编 从积极视角审视心理学 
第1 章 欢迎学习积极心理学 
第2 章 积极心理学的西方视角 
第3 章 积极心理学的东方视角 
第4 章 人类优势和积极结果的分类与测量 
第二编 不同背景下的积极心理学 
第5 章 在文化背景下发展优势和生活幸福 
第6 章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幸福生活 
第三编 积极情绪状态和过程 
第7 章 快乐的原理 
第8 章 有效利用情绪体验 
第四编 积极认知状态和过程 
第 9 章 通过自我效能、乐观和希望看待我们的未来 
第10 章 智慧和勇气 
第11 章 专念、流畅感和精神感悟 
目 录ix
第五编 亲社会行为 
第12 章 同理心和利己 
第13 章 依恋、爱和丰盛的关系 
第六编 理解和改变人类行为 
第14 章 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均衡概念建构 
第15 章 干预以预防坏事和提升好事 
第七编 积极环境 
第16 章 积极的学校教育 
第17 章 好的工作 
第18 章 平衡“我”与“我们” 
第八编 从积极视角展望心理学的未来 
第19 章 走向积极
作者简介:
    C. R. 斯奈德(1944~2006),生前为美国堪萨斯大学临床心理学杰出教授,临床、社会、人格、健康等心理学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他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与沙恩•洛佩斯合作,撰写了该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即本书。他最为著名的研究是关于希望和宽恕,此外还建立了解释人们应对个人挫折、独特性的人类需求以及宽恕的相关理论。他曾获得多达31个研究类奖项和27 个教学类奖项,包括两次获得美国杰出进步主义教育家奖,以及巴弗尔• 杰弗里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成就奖。
   沙恩•洛佩斯,克利夫顿优势学院研究主任和盖洛普咨询公司资深科学家,他创建了盖洛普学生民意调查,用于测量美国学生的希望、参与度和幸福感。他的研究领域是希望、优势发展、学业成功与整体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迄今已发表了100多篇研究论文,并撰写了7 部积极心理学著作中的章节,包括《积极心理学百科全书》《积极心理学手册》等。
内容简介:
    积极心理学fPositive Psychology)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
主要观点:真正幸福论
   (1)真正幸福论的三个“部分”— — 快乐生活、充实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快乐生活(Pleasant Life)、充实生活(Engaged Life)和有意义的生活(Meaningful Life)。“快乐生活” 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正面的情感。关于过去的积极情感包括安宁、知足和满意。关于现在的积极情感包括躯体愉快(意指直接且相对短暂的知觉上的欢欣)和复杂愉快(是指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乐趣)。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则是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快乐生活是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充实生活”是指充分利用个人优点、天分和潜能。围绕着这个基本理论生活的人会拥有接近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说的“美好生活”fGood Life)。因为聪明地利用个人的特长和天生潜能会给人在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参与和融入,也就是说拥有一个更充实的人生。“有意义的生活”是指参与和为带有积极性的机构和组织服务。生活的意义是从参与和在为这种机构服务中取得的。带有积极性的机构和组织包括宗教、政治、国家、社区和家庭。积极心理学家们相信积极和正面的品质和情感只有在积极和正面的环境中才能最好地得到发挥和发展。以上三种不同的生活是拥有幸福的三条不同的路线,它们各有出处,如下图所示。真正幸福论的三个“部分”
   (2)积极心理疗法(Positive Psychotherapy).作者认为:真正幸福论中的快乐生活、充实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设计了相关的积极心理疗法练习。书中设计了感恩和宽恕的练习来提高积极的记忆对人的影响。这是关于过去积极情绪的练习,叫做“感恩拜访”,要求参与者给应该感谢但从未正式感谢过的人写一封感谢信,然后通过电话或当面念给那个人听。研究者们设计的关于现在积极情绪的练习叫做“享受”,要求参与者每天都有意地慢慢去享受和回味一下一个平时没时间享受的事情或过程,如,吃饭或洗澡。当做完时把所做的写下来,写下和平时有什么不同,与急急忙忙做完时感受有何不同。这个练习可以使参与者感受到暂时欢欣带来的满足。
   (3)“充实生活”练习:充实生活是人一生中不停地在工作中、在人际关系中和在空闲时追求参与和投入。他们认为缺乏生活中的参与及参与的充实性可以导致情绪抑郁。所以,他们推断如能通过对个人优势的充分利用而达到积极参与生活使生活充实起来,应能抵挡消极情绪并减少抑郁症状。
    (4)“有意义的生活”练习:他们认为生活中缺少意义不仅仅是抑郁的一种表现,它也是抑郁情绪的起因之一。
推荐理由与简评
    作者之一C.R.斯奈德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与本书另一位作者沙恩洛佩斯合著的《积极心理学手册》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
50多个案例故事,以及“个人小实验”和“生活提升策略”两个专栏帮助读者将积极心理学付诸实践,发展个人优势、增进幸福感和建立丰盛的人际关系。
    考察文化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影响,首次系统论述积极心理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这在积极心理学著作中独一无二的。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的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得更有意义。
   《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由积极心理学的两位开创者C.R.斯奈德和沙恩•洛佩斯撰写,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第一部综合性的教科书,也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积极心理学专著。《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不仅全面地总结文献,而且精心设计了练习和专栏,鼓励读者将积极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由此将积极心理科学带入生活。书中所阐述的主题包括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来改进学校教育和工作,以及如何提升人们相互协作的生活方式。
   本书不但适合于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也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的必备手册,同时也可以帮助普通读者发展个人优势、增进幸福感和建立丰盛的人际关系。
温馨提示:
   本书有很高的学术性,普通教师可以参考案例与细节的阐释,对把握学生心理、优化教学艺术、提高教育实效性多有裨益。建议班主任可作参考书!
ACV四川教育在线
推荐书目4  《中国文学史》
书名:《中国文学史》(上、下)
作者:龚鹏程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2015年第1版
作者简介:
龚鹏程先生,台湾人,祖籍江西吉安,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 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2004年起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我国历史观念一向发达,充满历史意识的对文学发展的看法,当然也不会缺乏;但是,正式以“文学史”面貌出现的著作,却要迟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 年)才开始问世。而且,问世以来,就一直营养不良。至今虽然已经有了将近三百种的中国文学史及数量大致相近的西洋各国文学史,可是,大部分反而只是古老的文学编年记录。真正够资格称得上是充满历史观念与意识的文学研究,毕竟凤毛麟角。大家似乎不太晓得什么叫作文学史、什么是文学史研究,仿佛大家还一直以为讲古说故事就跟史学家的历史著作一样,无论性质、意义、功能与内容都了无差异。
以上这段话,是1985 年我在《文学散步》中说的。17年来,坊间又出版了许多文学史,且由中国文学史分化出台湾文学史及各种文类史,洋洋巨观,砍去树林无数。可是,我那样的批评,实质情况恐怕毫无改善。既没什么像样的文学史新著可供讨论;对文学史之性质、功能、意义及方法,也没什么理论的进展可说;跟世界文学研究界对文学史的争论,也无对话或回应。
    我们正努力从事的,依然是片段史料与史实的增添补叙、考订:多谈了一些作家,介绍了一些过去较少谈及的作品,纠正了一些史事或史料的错误,调整了一些叙次及叙述方式,便自以为得计。可是,这些史著仍是20年代的史学考证方法,苦乏新意,殊不足观。
    另有一些,则沿用马克思主义分期法,或以社会经济决定论的态度去讲说文学史事。我以为也毫无参考价值。
    还有一些论文,试用性别研究、后现代、后殖民大众文化研究去“重看”“重述”文学史。这,一方面仅是观念的套用,生吞活剥、摘挪理论以矜新异,而在与历史事实对勘时矛盾错漏百出;一方面又是以重写为名,实际解构着既有的文学史论述成规以及文学史研究本身。故我也未曾见过令我佩服的东西。
    对文学史之研究,当然也不能如此一笔抹杀。大伙儿的劳绩,毕竟也非一片空白。但在个别事件、人物、作品方面的考诠,或对过往文学史著的反省,成绩较著。对文学史研究之性质、意义、功能与内容,确实少有讨论,一如我在十七八年前所说的那样。如此,岂能与国际文学研究界在文学史理论上展开对话?岂能推动文学史研究真正向前发展?
    近十几年来,对文学史问题花费较多心力者,以陈平原、陈国球最为著。二人曾合编《文学史》四辑,内辟文学史理论、思潮与流派、作品与接受、文化与文学、文学史著检讨、旧籍新评、翻译与评介、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试写文学史、女性文学批评、诗学研究、小说研究、台港文学研究、文学与艺术等栏目。各栏受新学风影响,不乏以女性文评、文化研究去重读、重述史事之作,译介思潮亦多与文学史理论无直接关系者。诗、小说、台港文学之研究,则与一般文学刊物无太大不同。故重点所在,在于检讨各文学史著,如旧籍新评、文学史著检讨、试写文学史等,文学史理论之评介与讨论则不太多。陈国球本人精研布拉格学派之文学史论,对明代文学史观也深有研究,近年复着力检讨民国胡适以降诸文学史著与史观;陈平原则对晚清以来整个文学史的传统做过许多振本溯源的工作。可是两人似乎都无为文学史研究建立一个学派、观点或方法的企图,只希望借由多讨论多研究,来逐渐摸索出一条路子,形成反省的态度。故也因此不易窥见该刊的主张为何。
推荐理由: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写作,几乎是一项impossible mission。仅仅从“文学史”的观念看,这一名词的关键点究竟在文学还是在史就值得深思。如果说是文学,那么重心必定放在文本的审美与批评,但这又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没有任何评价标准是永恒的;如果说是历史,那么重心必定放在历时线索的勾勒与评价,但这又难以从历史学的学术框架中独立出来,诸如文学文本的考证、作家的生平等等,都属于史学的范畴。在我看来,所谓“文学史”,根本上就是文学批评史,并没有一种脱离批评的、纯客观的文学史存在,换言之,由于历朝历代的读者对过去及当时的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历史地位等评价迥异和矛盾,甚至会不断重构过往文学的历史价值,这就导致了文学史本质上其实是批评史的状况。龚氏《中国文学史》乍看上去不像“文学史”而更像“批评史”,也是因为如此。所以,文学史的写作确如龚鹏程自己所说:“文学史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历史研究,因此,他所要建立的知识,就是一种关于文学的历史知识。但同时,文学史又是充满了历史意识和观念的文学研究。”(第14页)这句话固然拗口,却是作者必须在“文学”和“历史”之间寻找那块既非“历史”又有一定批评标准的领域的努力。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为天下裂,“经史子集”被“文史哲”取代,前者不必多说,后者则纯粹是学科建制。所以,文学史学科的诞生就意味着传统学术中关乎文学的那些方法、观念等的死亡。龚鹏程说:“中国文学,卒于《中国文学史》开始写作之时”,此言极当。作者在第100章中透彻的看到的文学史教材最大的几个弊端:分期法、历史进化论、现代意识和以西方文学为模板的文体分类。其实这几项都可以纳入到“古今之变”中来。古代文学史的写作首先是出于近代学科中“文学”这一科目教育的目的而产生的,从林传甲《中国文学史》、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再到中共建政后先后出现的游国恩、章培恒、袁行霈版文学史,包括同一时期港台出现的文学史,他们固然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但其共同点皆是“合古今之变,泯众家之言”,也就是写一本基础性的教材,尽量消除一己之见解,尽量吸取最新的成果,尽量把古往今来庞大的内容整合到一种叙述中。不然,就无法起到对现代人进行迅速且基本的文学审美和教育的目的。在这个框架下,文学史教育基本上是两大块,一块为文学史,一块是文学作品,后者即中文本专科教育中比比皆是的“作品选”。在实际情况下,作为基础课的古代文学史就是按照一个清楚但未必准确的线索,引导初学者欣赏名著名篇。一个好的中文系老师会特别强调学生去阅读作品,而不必太计较文学史。所以,龚鹏程指出这类文学史本质上就是马二先生选文,虽刻薄却不错。但龚鹏程却由此认为这类教科书从此可以休矣,却未必然。因为在实际情况下,对一些只是想对文学史略知一二的读者而言,文学史越简明清楚越好;而对那些有志于文学研究的读者来说,谁读大三大四还捧着本文学史教材读呢。所以,龚鹏程有心另起炉灶,倒不必和教材过不去。
   但既然要写一本全新的文学史,成一家之言,龚鹏程就必须抛弃“教材”的写法。也就必须对“文学”“史”两个观念进行新的整合。用他自己话说:“写史不是用科学方法去找出真相,也不是考察一件客观史实或文本在后世的流传史与接受史,乃是在诸诠释中探寻诠释与诠释者、诠释与时代、诠释与文本的关联,以逼显文本史实。”(第459页)宏观上看,龚氏的文学史力图在观念的层面写出新意,他要克服文学史写作在“审美”和“实证”两个维度非此即彼的矛盾。在相当意义上说,他的确成功的实现了这一点。在《中国文学史》中,作者既没有孜孜探求一种史学意义的客观真实,也没有停留在诗话词话层面的一己之审美评判。他的理论不是一以贯之的,甚至说他并没有什么理论。他的各个章节虽然按照历史时间线性排列,但并没有按时间刻意安排起承转合的逻辑,各个章节更像是古代山水画所谓的“散点透视”。他所要达成的目标是求得文学在某时某刻的当下“真实”。所以,在他的论述中,他对很多在过去的文学史里反复提及的事件不置一词,却又对曾罕有提及的现象详细阐述,而章节之间又藕断丝连,这绝不是对旧有文学史进行补充,而是一种全新的写法,有种四面出击,各个击破的感觉。
   不过,同样从宏观看,这本书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即:尽管本书成功的突破了教材式文学史的局限,但并未达成作者所自称“我的写法才是真谛”的效果。何出此言?一种文学史如果要颠覆前作,关键在于其写史观念背后有思想的巨变。“文学史”之所以能“取代”四库的“诗文评”,当然是因为古今变革之下关于文学的观念俱已改变。或者说,是诸如“整理国故”这样的启蒙观念决定了五四之后文学史写作的形态。而龚鹏程此书仍然没有突破这一影响。前文已述,古代文学史本质是批评史,在古代,决定着批评史形态的主要是背后的儒道释观念。当这些传统观念发生变革,文学认知也随之变化,才导致作为现代学科的“文学史”的出现。过去一百年的文学史和龚氏的文学史之间是否发生过巨大如古今之变的变革呢?没有。当然这不能苛责作者。中国古代只有文学批评以及背后的儒道释“理论”,与西方现代文艺理论那种摇曳多姿的风貌迥然不同。自现代以来,汉语原创的文学理论成就微乎其微,因其恰恰受制于中国传统思想尚未走出古今之变的困境。换言之,在中国传统思想在现代中国真正找到出路之前,任何文学史的写作都难以取得宏观上的根本进展。
    从微观方面,我们则不得不对龚鹏程在书中纵横恣肆的才气所折服。他在尽可能沿着时间叙述文学陈迹的同时,凡有特成问题、或自成体系、或别有说法、或前人舛误之处,即宕开一笔细细阐发、“批驳弹正”。这的确克服了教材式文学史的弊端。让全书颇显摇曳多姿,而非平庸直白。更对很多陈陈相因的说法毫不留情地批驳,例如说陆机的《文赋》重点不是“缘情说”而是“绮靡说”;再如批驳当代人普遍喜欢用“抒情传统”来臆测古人作品,把很多代言体都说成是实有其事;再如论宋人整理杜甫诗“不只建立了杜诗学,也建立了整个文学作家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再如认为元杂剧在文学史中的光环其实并不可靠等。有人觉得这本书“好看”,大抵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龚氏却对此自陈:“我欲拨乱反正,反而使文章如曳泥水而行,甚不清畅。实则此乃本书之疵疣,是不得已的。”(后记)看来他对自己这些才华横溢之处并不看重,这倒不是他谦虚,因为这些或唱反调、或立新说之处,有一些虽然在教科书上还言之凿凿,但早已经被学界扬弃,如论屈原和古文运动皆出于后人追认、八股文之正面性等。还有一些观点,若你勤关注海内外期刊论文和新著,必定会觉得也不新鲜,如龚氏从传播角度讨论唐诗的流布等。大家习惯了对学界论文多是垃圾的指摘,其实并不见得。很多论文也有真知灼见,只是要经过一番披沙拣金的功夫罢了。还有一些观点,看似颇新,其实和旧说并无本质不同,例如龚氏反驳“文人向民间学习,将其文人化”的模式,认为是“民间向上流靠拢,被文人收编改造”(论南朝文风、论宋词),乍闻耳目一新,实则二说并无区别。还有些细节错了,如误信明初“徐一夔作贺表遭斩”(第180页)事,即为一例。但不管怎么说,《中国文学史》令人痛快之处,正是作者激扬文字之时。龚氏的本事是博闻强识,但更长于目光敏锐,读者可学习其“旧材料翻出新观点”的长处,必当受益匪浅。
   当然,这本书在宏观上并非完美,在细节上也多有武断臆测之语,更不会有作者认为的“此书一出,他书皆废”的效果,但这些都不足以令人释卷。有读者愤愤于作者在书中口气太大,近乎狂妄,例如对道家不同于道教这类众所周知的事情,他也得意的卖弄一番(第144页),论清代文学涉及朴学之处谬论迭出等,这些地方固然颇显奇崛,但读书不是斗气,书中自负之语完全可以忽视。而剩下的文字,还是值得一读。
温馨提示:
   龚鹏程先生有丰厚的古文功底,博览群书,见解独到,作为台湾人《中国文学史》有些提法与大陆学者表达不一样,但阅读此书可给我们一些治学方法的启迪!
ACV四川教育在线
推荐书目5  《苦难辉煌》
书名:《苦难辉煌》
作者:金一南
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海峡书局,; 2015年第1版
目录:
第一章 地火——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第二章 东方之梦
第三章 岩浆
第四章 “围剿”
第五章 崛起
第六章 陷落
第七章 突破
第八章 湘江,湘江
第九章 烈火真金
第十章 瞩目大西南
第十一章 苦难辉煌
第十二章 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十三章 阴见多云
第十四章 福兮祸所倚
第十五章 历史与个人
第十六章 狂飙歌
作者简介: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战略学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进修,并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现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防战略委员会专家委员,军队外事工作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学习时报》专栏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节目主持人。
内容简介:
    《苦难辉煌》是一本由金一南编著,华艺出版社发行的图书,该书以空前复杂的历史变局为背景,以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主线,审视了人民军队的领袖们在历史重大关头突出重围、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足迹。
    《苦难辉煌》讲述20世纪在世界东方,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在这一命运形成之初,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内外矛盾冲突空前尖锐,相互斗争局面极其复杂,各派力量的策略转换空前迅速;每一方的领袖和将领皆在较量中淋沥尽致地展现自己全部能量,从而在历史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变,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经历了如此的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探测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火中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
叱诧风云的人物纷纷消失之后,历史便成为一笔巨大遗产,完整无损地留给了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
    本书联系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活动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等国际背景,从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入手,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揭示和剖析,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本书视野开阔、思路新颖、文笔生动,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资料,在许多重大事件上做了独特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加深人们对中国革命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激励党员干部牢记革命先驱的不朽功绩和崇高精神,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积极意义。
阅读感悟:
    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情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很小的时候,我已经能够熟背毛泽东的《长征》。长期以来,这首诗虽不像山水画、田园诗那样简单,但从字面上看去,总是一种肆意挥洒、泼墨抒情的荡漾情怀,类似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好比是触景生情,把千言万语付与祖国的滔滔江水倾泻而出。
当我近在人生而立之年,被红军长征的纪实文学和影视资料沉浸了累月数日之后,再诵读那首《长征》,其间的千辛万苦、悲壮激烈、九死一生的场景叠现眼前,非任何一番苦难、任何一种险情、任何一出悲剧能够再现。近来,读《苦难辉煌》,又一次品尝到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种感觉,这位有着军旅生涯的作者兼具学者、作家的优秀品格,以大量读者从未谋面的档案资料为素材,集中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腥风血雨,其中最惊心动魄和最感天动地的就是红军长征。
    长征一年多的时间,在建党、建军以来的整个革命战争史里,只不过倏忽而逝,但是如果把那一年中的行程、一年中牵涉的历史人物和作战集团、一年中经受的艰难困苦、一年中所决定的历史命运铺展开来,你会理解所谓历史长河究竟何其虚诞?到底是什么给了我们那种感受?为什么时至今日,从中随便捡拾一个片段,还是让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无可否认,人们都有向善的本性,都有同情苦难者的情结,也都有感佩英雄气概的胸怀,当这些结合在一起交叉感染,的确让人心血澎湃,思绪万千。其实,还远不止如此,你个人的经历、遭遇连同你对当今社会的观感一齐放到那段岁月中品尝,个中滋味苦辣酸楚一拥而上,人生能得几许这般感触?
    视死如归,这是贯穿长征始终的核心精神。无论是奉行王明路线,还是毛泽东路线,红军及其领导人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从未改变。遵义会议之前,主要是湘江之战,战斗的艰苦惨烈前所未有,很难想象一条江河途中死伤数万人是何等战况。湘江防线是蒋介石有生以来布防最严密的,也是欲置红军于死地、毕其功于一役的终结之战,而当时的红军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危局,渡不过湘江,红军可能从此消亡,渡过湘江,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此情此景,红军的领导人、红军每一位战士当作何感想?唯有视死如归,才能解释当前的处境。
    耐人寻味的是,国民党参战军阀各怀鬼胎,固守地盘,先是陈济棠的粤系秘密与红军谈判,又是白崇禧的桂系秘密转移主力,湘江门户洞开,为红军突破封锁线有意无意地提供了便利。可见,红军能够绝处逢生,也是天理未泯之故。
    有这样一幕直叫人生死感叹。红军主力突围西征后,中央苏区周围剩下红十军团,共辖3个师。在谭家桥战役中,因为军团长刘畴西轻敌,加之部署失误,以致兵败。在这次战斗中,十九师师长寻淮洲这位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壮烈牺牲。紧接着,怀玉山一战中,红十军团全军覆没,刘畴西和方志敏被俘。蒋介石费尽心机劝说两位红军战将投降,徒劳无功,最后他们都慷慨就义。今天回头仔细品味那段历史,我们可以指责刘畴西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但在敌人以友情、以官爵、以监禁、以死亡的利诱和威胁面前,我们只有衷心叹服刘畴西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
艰苦卓绝,这是红军钢铁长城永不褪色的风格。红军并不是生来就带着耀眼的光芒,他诞生在一个形势极其严峻、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前身是南昌起义后溃不成军的零散队伍,在遭遇了连续的失败,军至天心圩时,士兵们的情绪跌落到零点,将士相继逃离,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的境地。朱德,为什么永远是不可撼动的“朱老总”?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稳住了队伍,保留了火种,他对大家讲的话很简单,要点是,革命自愿,不勉强,黑暗是暂时的,俄国十月革命前也是黑暗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这些丝毫没有鼓动性,看似出于无奈的话,在那个环境里,不偏不倚,刺痛了每一位将士,这就叫力挽狂澜,这就是艰苦卓绝。若干年以后,蒋介石兵败大陆,其军事力量主要被歼灭于东北战场和华东战场。指挥东野的林彪,指挥华野的粟裕,1927年10月就站在天心圩被朱德稳定下来的800人队伍中。
    今天,我们所谓的艰苦在哪里?不想想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你会觉得锻炼身体很艰苦,读书学习很艰苦,吃不好睡不香很艰苦,写文章很艰苦,当不了官很艰苦……什么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过江无船,过桥无桥,硬是过江,硬是过桥。泸定桥担任敢死突击的是红二军团四团一营二连,这是红军中著名的英雄连队,是主力中的主力,22名勇士冲在最前面冒着枪林弹雨,掩护着后面的战士铺桥,最后的胜利属于这些勇士们,但他们恰恰没有活到胜利,而且只有3个人留下了姓名,他们是连长廖大珠,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红小鬼刘梓华。我们应该世世代代记住这些开路先锋和沙场英雄们。如今13根铁索依旧,游客络 绎不绝,都要攀一攀、摸一摸那历史的锁链,可是你能体会那冰凉的铁索之上发生的故事吗?
    今天,反观那段历史,有人说是国民党军阀之间的矛盾拯救了红军。比如,前面提及的湘江战役就是例子。这的确是当时红军可资利用的重要条件,可惜的是红军还没有最充分地利用好这个矛盾。问题是,国民党为什么就存在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这种内部矛盾比阶级矛盾还要严重。蒋介石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解决这个矛盾,相反他大部分的时间在激化这个矛盾。蒋介石总是希望一举多得,结果总是事与愿违,长征中的红军外无援助,内无救兵,反而修成正果。国民党战将如云,大多数都接受过正统的军事教育,武器装备也都是国内最先进的,从来不存在供给中断,从来不存在饥寒交迫。但是他们缺少只有胜利才能换取生存的信念,他们缺少在围追堵截、忍饥挨饿中所激发出的抗争和求生本能,他们缺少对这个万恶的旧世界刻骨铭心的仇恨,他们缺少的东西太多,他们看似富有,实则贫穷;看似强大,实则胆怯;看似功成,必然失败。每位红军将士除了当天的口粮,再无可以牵挂和惦念的了。在到处都是敌人的无休无止的征程中,除了服从指挥、除了紧紧团结,除了奋勇杀敌,还有什么能够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统帅离不开将士,将士也离不开统帅,彼此都格外珍惜,格外动情,身边的战友就是生命的寄托,看得比泰山还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换回死的光荣,这种无比高贵的人格在那种特殊条件下一遍一遍地演示,直到山河为之动容,天地为之颤抖。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段历史的主角逐渐告别历史的主舞台,而且无一例外地走向了人生的暮年。可叹的是,当初在国民党、日本人面前从容不迫、岿然不动的英雄队伍,在时间面前,在政治漩涡里,青春的风采、沙场的情义,再也不能如从前挥洒得那般酣畅淋漓。那段历史的一些风云人物在共和国新的历史舞台出现了新的命运转折,先前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成了有意无意的敌手,历史的悲情和无情正在于此。让我们把目光回转,看一看岁月是如何蹉跎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当年,湘江战役里,走在红军最前列的红一军团侦察队,探知全州守备空虚,队长刘忠当即建议对岸一军团二师五团从速过江,占领全州。谁占领全州,谁就在湘江战役中占据主动。可惜的是,二师参谋长李棠萼,待命行动,贻误良机,结果未能坚决抢占全州,湘江之战损失巨大与此很有关系。刘忠晚年,写了本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提及50年前李棠萼贻误战机、失去控制全州的机会,仍然感叹不已。令他动情的不仅仅是个人失误,更是在这一失误背后付出了多少战友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九一三”事件后,刘忠受到林彪问题牵连,当年林彪的红一军团是长征先锋,刘忠的便衣侦查队是先锋的先锋。后来,他把这本书送到国防大学图书馆,布满老年斑的手一遍遍抚摸着封面,用难懂的福建口音反复叮嘱要好好收藏。望着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背影,你能想象出,他曾是走在红色狂飙最前面的人吗?
    人类的历史何其漫长,个人的生命又何其短暂。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掉性命的时代。没有一个人老态龙钟,没有一个人德高望重,没有一个人不承受惊涛骇浪,更没有一个人不是在烟波浩荡中历尽沧桑、历尽浮沉。要说这样一个时代,你能记住什么,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最具有时代宽度和历史深度的,只能说是具有这个时代最鲜明特点的人类精神。比如,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个省区,行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队伍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很难忘怀: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与非凡气概。再过一个时代,再过很多时代,你或许可以抱怨,那支队伍的身影越走越远,那些故事烟消云散,但你不得不惊叹,我们拥有过如此一批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我们锻造过如此一种气贯山河、感天动地的长征精神。
温馨提示:
    《苦难辉煌》堪为一部共产党员的修身必读书,阅读此书对开阔视野、涤荡灵魂的污垢,振奋精神!另此书文笔挺美
责任编辑:管理员  由四川教育在线网整理发布

最火资讯

网站简介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10 - 2021 四川非凡魅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9259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25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850号 川广审批准字[2019]1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川网文〔2022〕3363-03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200029
广告联系QQ443652